夯实基础,强化服务,提升办馆效益的经验之路

文章作者:张朋举 叶盛世时间:2018-05-08浏览:1041

“对一切图书馆来说,其条件都是有限的,办馆思路都应是扬长避短,侧重小藏大用。这就是说,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固有馆藏资源,也要最大化地采用馆外资源,以求事半功倍……”

“对于藏书与馆舍来说,物质的量化是没有界限的,如何在外延发展受限的情况下解决信息需求与信息储备的矛盾,搭建文献搜索桥梁则是关键……”

“藏书是准备,用书是目的。这是所有图书馆服务的规律 ……”

这是今年3月,在校图书馆馆长办公室里,与馆长辜庆志教授交谈中,笔者记录下的部分谈话内容。在与这位儒雅学者面对面的交谈中,我为其勇于创新的治馆思想及情系读者的敬业精神所感染。我们的谈话更像是打开了一册记事簿,学校图书馆的各类数据和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在我面前慢慢清晰起来……

目前,我校图书馆馆藏总量已达到124万册,另拥有本地镜像电子图书111.25万册,电子期刊7.6万册及37个中文数据库和3个外文数据库,网上可访问资源项目增加到170余个。其中2017年我校图书馆新增纸质图书就达6.38万册,电子图书20万册,14个中外文数据库。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校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提供了坚实保障。

2018年4月,图书馆馆长辜庆志获评安徽省2014-2017年度高校图书馆“优秀馆长”,蒋洪涛馆员获评“先进工作者”。2017年,校图书馆在第三届书香江淮 “品读经典 对话信仰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阅读征文比赛活动中,荣获“最佳组织奖”;2016年在第二届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15年在“万方数据杯”文献检索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在全省高校的“EBSCO杯”文献信息获取体验大赛中,我校图书馆组织参赛并荣获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占获奖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勇获第一名。在省图工委主办的微阅读主题活动中,我校图书馆组织学生参赛荣获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获奖数量居全省第一。

不弃常规努力  积聚文化薪火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倡导全民阅读,营造书香校园,我校图书馆都会举办“中外优秀书展”宣传活动。而四月下旬至五月下旬,也被确立为“读者活动月”。在这一个月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不断涌现,静谧的校园处处洋溢着奋发读书的气息。

“读者活动月”现已成为我校传承校园文化、提升学子修养的一项特色活动。2013年至今,图书馆“读者活动月”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六届。仅在2017年的“读书活动月”中,就评选出32个“书香班级”,100名“读书之星”,颁发了8个检索大赛奖项,10个读书创作专题奖项,24个校内主题征文奖项。目前,“超星杯”微小说创作专题大赛、“中国知网杯”信息检索大赛等第六届“读者活动月”系列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每年参与者广泛,活动既体现出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人文关怀,也促进了阅读走向人心,让校园散发出阵阵书香。

读书需要引导,才会更有收获。据了解,有两个学生社团挂靠图书馆并接受指导,即大学生信息素养协会和读书协会。“读者活动月”部分活动通常由他们承办,社团如今已成为联络校园文化生活的纽带。图书馆借助社团活力,不断创新活动:图书漂流、读书创作大赛、书海寻宝、信息检索大赛……“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知识能力,图书馆愿竭尽全力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也让不同层面的读者各得其所,获得更多的阅读快乐。”顾馆长如是说。

营造舒心文化环境  培养雅静阅读习惯

近年来,受限于建筑面积,学校两个校区图书馆资源失衡,读者受益不均。为提升读者的整体阅读体验,图书馆一直在规划与改造馆舍环境。

2017年年初,图书馆将琅琊校区北馆的三楼期刊阅览室搬迁至一楼,改建成集纸质、电子期刊和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学习中心。从2017年暑期开始,校后勤部门按图书馆要求将北馆旧窗和流通服务台全部更新,配装空调,使北馆环境焕然一新。2017年9月,北馆安装了RFID智能自助借还系统,提升了纸质文献借阅的效率,实现了全天候的归还服务。同时,会峰校区的南馆也在美化环境,翻新绿色植被、新增休闲座椅、布设室内盆景,如今步入前厅,人人都会感受到一个绿意舒心,交流温馨的优雅环境。

“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不仅要在馆藏上让读者满意,更要在环境上下足功夫。不仅要让读者求有所得,还要做到春风化雨,使读者心存感激,产生信赖,才算达到高层次的服务水平”,辜庆志馆长如是说。2018年,图书馆还将针对自修室占位现象严重的问题,试行自修室座位管理预约系统,试图利用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破解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自修室占座难题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建设地方文献  服务社会文化

秉承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的办学定位,图书馆文献服务必须支持教学,服务科研,积极为师生素质提升和地方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图书馆中流传着一句话:“要在恰当的时间,为恰当的读者,提供恰当的服务”。为人找书是图书馆人的职责所在,也是乐趣所在。在这方面,传出了一段段佳话。

2015年滁州文化工程项目成果《乌衣文韵》一书由黄山出版社出版,其“后记”中写道:“在编辑《乌衣文韵》的过程中,滁州学院王卫鸣副馆长通过国家图书馆的朋友为编者提供线索,搜罗多篇有关乌衣的古代名家诗文,对于王副馆长的付出,在此一并感谢。”

音乐学院周熙婷老师做中国民歌方面的研究,亟需一册民国时期的珍藏版《中国民歌大全》,图书馆的馆员通过各种途径,费尽周折,终于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寻得此书,并办理了免费传送。周熙婷论文发表后特意向馆员致谢。

2016年,滁州市政协文史委增修明代《南滁会景编》,需要参考崇祯本《会景编跋》。该书非常珍惜,遍寻国内都不见踪迹,我校图书馆赵加慧老师等人帮助滁州市政协文史委,最终联系上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搜获到崇祯本刘大巩《会景编跋》。9月该书发行时,我校图书馆馆长应邀出席该书首发式。发行仪式上,市政协领导一再肯定并感谢我校图书馆对此文化工程付出的努力和贡献。今天当这部凝聚着300多年文韵的套书入馆收藏时,其后记上你可以找到我校图书馆的名字。

2017年,图书馆购置鼎秀古籍基本库及中国方志库后不久,即为文史工作者、校友胡中友先生撰写《滁州方舆志》提供了急需的《江浦县志》,为其考证文献资源提供了重要支持。 

图书馆紧跟学校办学步伐,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也践行了学校“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  

依靠微信平台  广泛惠及读者

新媒体时代为图书馆扩大影响提供了机遇,也为“小藏大用”铺就了成功之路。传媒工具是社会影响的发布器,也是社会信息的传送带。信息和文献的输出与反馈交换得越多,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就越大,读者对其依赖度就越高。

近些年,我校图书馆与公共馆一样,也面临到馆借阅人数下降的困境,但图书馆人却从这种挑战中找到了希望。2015年我校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发送馆藏信息、推荐阅读作品、分析用书状况、公布文化动态、接受读者建议……两年时间里已发展成为集检索、咨询、阅读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截止2018年2月,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关注量达13000人,年发送图文300余篇,头条图文阅读量平均近千,年菜单点击量26.5万次。各项指标在全省同类高校馆微信公众号中位居前列。微信图书馆不仅能扩大读者的文献检索视野,最广泛地提升读者对资源的获得率,还能让读者无时无刻不感到“悦读”带来的激励和感动,感受到人与人交流的和谐友爱。

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有个可人的名字,叫“馆儿”。依托这个亲切的名字,图书馆进一步拉近了与读者的关系。2017年,此公众号一开通“馆儿·千语”栏目,接受读者投稿。“邂逅读学烂漫,相伴蔚园书馆儿”,对于读者来说,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还是一个足以交心的朋友。“她”推文丰富,见地广泛,评论深刻,与人为善。在“她”的影响下,还发展出了一支热心读者QQ群队伍,当今“馆儿”与读者间的良性互动,已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

今天,在菁菁校园里,只要点击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输入检索图书信息,便会得到书讯。打开功能菜单,还能发现常用数字资源的链接。一部手机,就能方便快捷地完成以往复杂的操作。如今以微信图书馆为途径,移动图书馆做支撑,电子借阅机为窗口的多端融合,已形成了一个控制文献有效,检索功能强大,操作使用方便的阅读生态环境。图书馆逐步完善的信息发布和交流系统,将图书馆由物理空间扩大到了虚拟世界,使传统概念中的图书馆在网络世界中浴火重生,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面对未来,学校图书馆仍将坚持走“小馆藏、大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此,辜馆长充满信心地表示:“奖牌,口碑固然反映出工作的成绩,但若能让天下读书人都能在图书馆里找到希望,产生信赖,能像名医那样为病人排忧解难,那才是我们今后追求的理想职业境界!”

终审人:吴文杰

返回原图
/